iHuman研究所赵素文研究组
上海科技大学
- 公司规模:1000-5000人
-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 公司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位信息
- 发布日期:2019-11-04
- 工作地点:上海-浦东新区
- 招聘人数:1人
- 工作经验:无工作经验
- 学历要求:硕士
- 职位月薪:1.2-2万/月
- 职位类别: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化工技术应用/化工工程师
职位描述
iHuman研究所赵素文研究组招聘博士后1名日期:2018-3-12 浏览量:172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是隶属于上海科技大学的一个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机构。iHuman研究所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于2012年11月20日揭牌正式成立。iHuman 研究所是由一批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按照***研究所标准建设而成。研究所聚焦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和与之相关的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生物学问题和药物发现研究,通过与国际知名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型药物研发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赵素文研究组使用计算生物学的方法,与iHuman各实验研究组密切合作,致力于研究以下课题:1.生物大分子结构模拟:GPCR、人体细胞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模拟;2.配体发现:GPCR配体预测、GPCR药物设计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现诚招博士后1名。 一、招聘条件 1)计算生物学或计算化学背景相关专业博士毕业;优先考虑在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论文的申请者;35周岁以内; 2)理解物理化学、统计热力学原理; 3)有蛋白质分子模拟/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经验者优先考虑; 4)熟悉Linux操作,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脚本语言(Perl,Python等); 5)具备极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进取心和优良的团队精神; 6)具有良好的英语读写和交流能力。 二、工作条件与工资待遇 按照上海科技大学相应岗位的相关规定执行,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津贴和福利。本实验室会非常重视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会提供各种科学培训和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的机会。优秀博士后出站可申请留校工作。 三、申请方式 1)详细的个人中英文简历:包括学习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工作内容、代表论文论著、获奖情况。 2)三封推荐信。 3)所有材料用电子版发至iHuman@shanghaitech.edu.cn , 抄送至zhaosw@shanghaitech.edu.cn , 邮件标题请注明:申请博士后-赵素文课题组-申请人姓名。 欲了解赵素文博士过去的研究工作,请参看: [1] S. Zhao, R. Kumar, A. Sakai, M. W. Vetting, B. M. Wood, S. Brown, J. B. Bonanno, B. S. Hillerich, R. D. Seidel, P. C. Babbitt, S. C. Almo, J. V. Sweedler, J. A. Gerlt, J. E. Cronan, and M. P. Jacobson, “Discovery of new enzymes and metabolic pathways by using structure and genome context”, Nature, 502, 698-702 (2013) [2] S. Zhao, A. Sakai, X. Zhang, M. W. Vetting, R. Kumar, B. Hillerich, B. San Francisco, J. Solbiati, A. Steves, S. Brown, E. Akiva, A. Barber, R. D. Seidel, P. C. Babbitt, S. C. Almo, J. A. Gerlt and M. P. Jacobson, “Predi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nzymatic activities guided by sequence similarity and genome neighborhood networks”, eLife, e03275 (2014) [3] M. P. Jacobson, C. Kalyanaraman, S. Zhao and B. Tian, “Leveraging structure for enzyme function prediction: method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rends Biochem. Sci. 39 (8), 363-371 (2014) [4] R. Kumar, S. Zhao, A. Sakai, M. W. Vetting, B. M. Wood, S. C. Almo, J. V. Sweedler, J. A. Gerlt, J. E. Cronan, and M. P. Jacobson, “Prediction and biochemical demonstration of a catabolic pathway for the osmoprotectant, proline betaine”, mBio, 5, (2014). [5] B. Tian, F. Wallrapp, C. Kalyanaraman, S. Zhao, L. A. Eriksson, M. P. Jacobson, “Exploring enzyme substrate specificity with docking and QM/MM methods: A benchmarking study on the stereo-specificity of D-glucarate dehydratase”, Biochemistry, 52, 5511-5513 (2013). [6] E. B. Miller, C. S. Murrett, K. Zhu, S. Zhao, D. A. Goldfeld, J. H. Bylund, and R. A. Friesner, “Prediction of long loops with embedded secondary structure using the Protein Local Optimization Program”, J. Chem. Theory Comput., 9, 1846-1864 (2013). [7] S. Zhao, K. Zhu, J. Li, R. A. Friesner, “Progress in super long loop prediction”, Proteins, 79, 2920-2935 (2011). [8] J. Li, R. Abel, K. Zhu, Y. Cao, S. Zhao, R. A. Friesner, “The VSGB 2.0 model: A next generation energy model for high resolution protein structure modeling”, Proteins, 79, 2794-2812 (2011). [9] B. Sellers, K. Zhu, S. Zhao, R. A. Friesner, M. P. Jacobson, “Towards better refinement of comparative models: Predicting loops in inexact environments”, Proteins, 72, 959-971 (2008). [10] K. Zhu, D. L. Pincus, S. Zhao, R. A. Friesner, “Long loop prediction using the Protein Local Optimization Program”, Proteins, 65, 438-452 (2006). [11] X. Li, M. P. Jacobson, K. Zhu, S. Zhao, R. A. Friesner, “Assignment of polar states for protein amino acid residues using an interaction cluster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igh resolution protein structure modeling”, Proteins, 66 , 824-837 (2006). [12] S. Zhao, L. Liu, Y. Fu, Q. Guo, “Assessment of the metabolic stability of the methyl groups in heterocyclic compounds using C-H bond dissociation energies: Effects of diverse aromatic groups on the stability of methyl radicals”, J. Phys. Org. Chem., 18, 353-367 (2005). [13] Y. Feng, S. Zhao, L. Liu, J. Wang, X. Li, Q. Guo, “Blue-shifted dihydrogen bonds”, J. Phys. Org. Chem., 17, 1099-1106 (2004). [14] Y. Feng, L. Liu, S. Zhao, J. Wang, Q. Guo, “Origin of conformational restriction in complexes of formyl compounds with boron Lewis acids and their related systems”, J. Phys. Chem. A, 108, 9196–9204 (2004). [15] Y. Feng, L. Liu, J. Wang, S. Zhao, Q. Guo, “Homolytic C-H and N-H bond dissociation energies of strained organic compounds”,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69, 3129-3138 (2004).
公司介绍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内,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创制平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装置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
学校以理工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创业与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和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专任教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外籍著名教授。截至2016年11月,已选聘常任教授120位,特聘教授287位。专任教师队伍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2位、“杰青”95位。
上科大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首届(2013级)中科院联培硕士研究生已于2016年7月顺利毕业。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2155人,其中本科生853人,中科院联培硕士研究生1100人,中科院联培博士研究生202人。
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全球化,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教师培养、课程共享、双学位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帕多瓦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首批32名本科生已于2015年暑期赴加州伯克利、芝大进行课程学习和文化交流;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开展项目合作,并正在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学校深入探讨合作事宜。与此同时,学校致力于逾越科技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与区域内乃至全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在联合研发、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学校以理工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创业与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和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专任教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外籍著名教授。截至2016年11月,已选聘常任教授120位,特聘教授287位。专任教师队伍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2位、“杰青”95位。
上科大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首届(2013级)中科院联培硕士研究生已于2016年7月顺利毕业。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2155人,其中本科生853人,中科院联培硕士研究生1100人,中科院联培博士研究生202人。
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全球化,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教师培养、课程共享、双学位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帕多瓦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首批32名本科生已于2015年暑期赴加州伯克利、芝大进行课程学习和文化交流;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开展项目合作,并正在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学校深入探讨合作事宜。与此同时,学校致力于逾越科技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与区域内乃至全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在联合研发、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联系方式
- Email:liuyan2@shanghaitech.edu.cn
- 公司地址:地址:span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华夏中路3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