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试验辅助人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公司规模:150-500人
-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 公司行业:制药/生物工程
职位信息
- 发布日期:2013-07-12
- 工作地点:北京
- 招聘人数:若干
- 职位类别:其他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1)玉米田间试验;
(2)完成试验报告及表格;
(3)完成相关的玉米分子生物学实验。
应聘条件
(1)具有作物育种、栽培或田间试验经验;
(2)高中以上学历,作物育种、栽培等相关专业;
(3)具有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应聘材料投递
1.报名截止时间:2013年6月28日。
2.请将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介绍,身份证扫描件、学历、学位证扫描件、工作经验、发表文章、获奖情况等)以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liufang20130228@163.com。
应聘答辩
按招聘条件和岗位职责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通知初审合格者前来进行面试;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再另行告知。
岗位待遇
一经录用,签订聘用合同,按国家和聘用单位规定提供相关保险。
公司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6月,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更名为生物技术研究所,是目前我国唯一以农业生物技术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我所的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重要的研发基地。
研究所拥有7000平方米的实验区和1200平方米的实验温室,在海南三亚、北京平谷和河北廊坊等地建立了田间试验基地,为功能基因大规模转化、作物分子育种、新品种培育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现有正式在岗人员120人,科研人员10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7人、副研究员36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70%以上,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年轻人为主,思维活跃,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现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建所20余年来,研究所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坚持植物和微生物两大学科群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农业生物资源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利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新型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为重点研究方向,系统开展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特殊微生物资源与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酶工程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六大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十一五”计划以来,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际合作等项目400余项,其中973项目20项、863项目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项(包括杰青和重点项目各2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课题53项(主持15项)等,累计合同经费总额2.88亿元。2013年度新增课题57项,合同经费1048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转基因重大专项32项,“973”3项,“863”3项,国际合作1项。2013年度在研项目103项,累计合同经费总额17061万元,年度留所经费4966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7项;审定品种61个;安全生产证书获批417项;制定标准11项;鉴定成果6项。申请专利193项,获得专利授权99项,其中国外专利4项。主编学术著作3部,参编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754篇,其中SCI论文283篇,累积影响因子702.9。
近年来,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研究所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努力优化专业结构,注重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在转基因农作物和重组微生物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并在某些学科前沿上形成特色,着力把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为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所拥有7000平方米的实验区和1200平方米的实验温室,在海南三亚、北京平谷和河北廊坊等地建立了田间试验基地,为功能基因大规模转化、作物分子育种、新品种培育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现有正式在岗人员120人,科研人员10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7人、副研究员36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70%以上,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年轻人为主,思维活跃,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现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建所20余年来,研究所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坚持植物和微生物两大学科群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农业生物资源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利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新型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为重点研究方向,系统开展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特殊微生物资源与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酶工程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六大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十一五”计划以来,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际合作等项目400余项,其中973项目20项、863项目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项(包括杰青和重点项目各2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课题53项(主持15项)等,累计合同经费总额2.88亿元。2013年度新增课题57项,合同经费1048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转基因重大专项32项,“973”3项,“863”3项,国际合作1项。2013年度在研项目103项,累计合同经费总额17061万元,年度留所经费4966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7项;审定品种61个;安全生产证书获批417项;制定标准11项;鉴定成果6项。申请专利193项,获得专利授权99项,其中国外专利4项。主编学术著作3部,参编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754篇,其中SCI论文283篇,累积影响因子702.9。
近年来,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研究所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努力优化专业结构,注重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在转基因农作物和重组微生物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并在某些学科前沿上形成特色,着力把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为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联系方式
- Email:hpc.office@163.com
- 公司地址:上班地址:中关村南大街12号